一站式知識產權保護平臺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錨定“兩個確?!蹦繕?,服務“十大戰略”實施,進一步提升我省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梯度培育
(一)完善梯度培育體系。按照國家《“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要求,進一步完善我省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到2025年,力爭每年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0000家、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二)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支持各地制定培育計劃和扶持措施,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對標全省梯度培育體系目標,高位嫁接傳統產業、搶灘占先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聚焦特色產業和細分領域,按經濟總量、企業數量、現有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等綜合指標,按比例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對具有“專精特新”發展潛力的企業早發現、早培育。(責任單位: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加強財稅支持
(一)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稅收服務“春雨潤苗”專項行動,開通稅費服務直通車,提供“點對點”精細服務,建立“一戶一檔”,實施“一戶一策”,進行滴灌式輔導培訓,推送減稅降費紅利賬單,確保稅費政策直達快享、應享盡享。(責任單位:省稅務局、財政廳)
(二)支持企業承擔和實施重大創新項目。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和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實施、取得標志性成果的項目,達到一定體量的可納入省重大科技專項管理,并按照研發投入給予一定比例支持;對聯合承擔并獲得國家重大項目立項的,按照國家撥付經費比例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
(三)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對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處于有效期內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年度投資計算區間內用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購置設備、軟件,按照實際投資給予不超過30%的補貼,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
三、強化金融服務
(一)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息共享機制,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省金融服務共享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河南站)、省中小企業融資云平臺支持范圍,常態化組織銀企對接活動。統籌用好省級融資擔保代償補償資金池,開發“專精特新貸”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屬信貸產品,形成銀行直貸、銀擔合作和投貸聯動等多層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務模式。建立“政銀擔”聯動機制,引導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逐步將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鼓勵各地政府加強與保險機構合作,推行“政銀保”模式,建立政府、銀行、保險機構三方風險共擔機制和超賠補貼機制,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融資便利功能,持續推廣“信保+擔?!比谫Y模式,為“專精特新”中小出口企業提供融資增信。(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鄭州中心支行、河南銀保監局、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大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二)發揮基金作用。充分發揮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改進創新基金投資管理和考核評價辦法,重點用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各地多渠道籌措資金參與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子基金,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拓展股權融資渠道。(責任單位:省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三)促進企業上市。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開設“專精特新”專板,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加快企業股改、上市。對申請在滬深交易所、北交所上市的省內“專精特新”企業,按照輔導備案登記、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受理申報材料兩個節點,分別給予不超過50萬元、150萬元補助。申請境外上市融資的省內企業,在中國證監會批復同意后,給予不超過200萬元補助。對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并實現融資的省內企業,省財政給予不超過融資額0.1%的補助,每戶企業最高補助不超過50萬元。(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河南證監局、省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提升創新能力
(一)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和項目對接活動,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發、生產協作配套產品提供服務。引導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建或與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業研發機構,深化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發揮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標準創新平臺作用。(責任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教育廳)
(二)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定期發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供需目錄,召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對接會。省屬國有企業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特別是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同打造創新協同、資源要素共享、供應鏈互通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搭建我省中小企業與中央駐豫企業合作平臺,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其供應鏈、產業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省政府國資委)
(三)推進提升數字化發展水平。持續開展企業上云上平臺提升行動,聚焦“訂單、成本、質量、交期”等核心業務痛點,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廣泛上云。加快構建數據協同共享的產業數字化發展生態,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獲取數據、應用數據的能力,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場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數字化產品應用,加強工業互聯網賦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從創新到運用全過程服務。組建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服務專家團,提供公益性知識產權咨詢和信息服務,促進知識產權轉化應用、保護維權工作。(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廳)
五、推進育才引才
(一)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開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培訓,圍繞國情教育、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發展趨勢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內容,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每年不少于1000人次,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
(二)支持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全面提升職工職業技能水平,指導企業自主開展技能崗位人員定級晉級評價,按規定給予備案機構評價補貼,逐步實現全員持證。持續實施技師培訓項目,加快“專精特新”等重點領域急需緊缺技師、高級技師培養,在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企業職工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促進優秀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
(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實施“中原英才”計劃等人才引育工程,精準引育一批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和團隊,為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成果的人才提供個性化政策支持的“綠色”通道,搭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層次人才供給渠道。(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六、打造服務鏈條
(一)建立服務機制。重點打造一批專業性、服務能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資源整合、空間聚合、服務融合、政策適合的中小企業服務生態,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點對點”“一站式”服務,實現“萬人助萬企”活動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全覆蓋。鼓勵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定制專屬服務包,提供個性化服務產品,將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作為年度綜合考評的重點內容。對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分檔次獎勵,其中,一等獎獎勵50萬元,二等獎獎勵30萬元,三等獎獎勵10萬元。(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
(二)建立服務團隊。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求為導向,組織各領域、各行業專家學者和志愿者服務站提供政策、法律、金融、管理、技術、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咨詢和個性化解決方案。組織節能診斷機構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支持計量技術機構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計量技術服務。(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市場監管局)
(三)開展服務活動。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積極搭建成果展示、產融合作平臺。組織各類媒體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系列宣傳,選樹發展典型。依托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開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欄,對企業進行全面推介和宣傳,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鼓勵各地以優先采購、增加預留份額等方式,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品的首購首用和推廣應用支持。組織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等省內外展會,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重點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區域性展銷洽談活動,推進企業間交流與合作。組織企業“走出去”與境內外企業開展產能合作和技術合作,瞄準海外行業龍頭和有技術專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機構,謀劃和對接一批產業項目,力爭在引進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營銷渠道和人才團隊方面實現新突破。(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商務廳、省政府國資委,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七、健全保障機制
(一)優化發展環境。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依法打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造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發展環境。依托全省“萬人助萬企”一體化信息平臺、省民營企業訴求響應智慧平臺,建立企業訴求實時響應和問題閉環解決機制。(責任單位:省法院、檢察院、公安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工商聯,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二)強化統籌協調。充分發揮省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統籌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推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務實舉措,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責任單位:省直有關部門,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
文章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電話預約在線咨詢
電話預約在線咨詢
電話預約在線咨詢
電話預約在線咨詢